泰莱大学:以 “生活即教育” 理念,打造东南亚沉浸式学习新场景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浏览次数:5
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郊,泰莱大学(Taylor's University)早已跳出 “校园 = 教学楼 + 图书馆” 的传统框架,将 “生活场景” 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载体。它不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递,而是通过打造 “可体验、可参与、可创造” 的沉浸式学习环境,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知识、在兴趣探索中深化能力,形成了一套区别于传统高校的 “生活教育” 模式,成为东南亚教育领域中极具烟火气与创造力的独特存在。
泰莱大学的 “生活教育”,首先体现在对校园空间功能的重构上。这里没有孤立的 “学习区” 与 “生活区”,而是将教育需求融入每一处日常场景:校园内的 “生态农场” 并非单纯的景观绿地,而是生物科学、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 “户外实验室”—— 学生需要亲手种植马来西亚本地作物如榴莲、山竹,记录植物生长数据,研究热带气候下的病虫害防治;农场产出的果蔬,会直接供给校园食堂,而餐饮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参与食材筛选、菜单研发,甚至设计 “农场到餐桌” 的低碳配送流程。就连校园里的 “学生便利店”,也由商科专业学生自主运营:从商品采购、库存管理,到营销活动策划、收银系统操作,全程由学生负责,教师仅作为顾问提供指导。这种 “在生活里做事,在做事中学习” 的模式,让抽象的专业知识变成了可触摸、可实践的日常,也让学生提前积累了职场必备的实操经验。
在兴趣驱动的 “非功利性学习” 方面,泰莱大学同样搭建了丰富的平台。学校开设的 “通识兴趣工坊”,覆盖了从传统工艺到前沿技术的多元领域,且全部由学生自主发起、教师协助指导:喜欢马来传统音乐的学生,可以加入 “Rebab 乐器制作工坊”,跟着本地工匠学习木材挑选、乐器调音,甚至尝试用现代材料改良传统乐器;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,能参与 “无人机应用工坊”,学习无人机操控与编程,并用它为校园绘制 3D 地图,或协助周边社区完成农田巡检。更特别的是 “跨文化生活沙龙”,每周由不同国家的学生轮流主持:中国学生教大家包粽子、写毛笔字,印度学生分享咖喱烹饪技巧,马来学生演示传统舞蹈 “Joget” 的基本动作。这些活动不设考核、不记学分,却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 —— 在泰莱大学看来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而跨文化的生活交流,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 “隐形教育”,能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升文化包容力与沟通能力。
泰莱大学还格外注重通过 “生活挑战” 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。学校定期举办 “校园生活创新大赛”,鼓励学生发现校园里的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:曾有学生发现校园自行车停放混乱且容易被盗,便设计出 “智能自行车棚”—— 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扫码开锁、实时定位,还利用太阳能板为棚顶供电;还有学生注意到国际学生对马来西亚饮食不适应,便发起 “共享厨房计划”,在宿舍区设置公共厨房,提供不同国家的烹饪调料,让学生可以自己做饭,同时通过 “厨艺分享会” 增进彼此交流。这些看似微小的项目,却让学生在 “发现问题 - 团队协作 - 落地执行” 的过程中,锻炼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,而优秀方案一旦被采纳,还能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,真正实现 “让学生改变校园”。
从生态农场里的作物研究,到学生便利店的运营实践,再到校园创新大赛中的问题解决,泰莱大学用 “生活即教育” 的理念,打破了学习与生活的边界。它证明,高等教育不必总是严肃的理论探讨,也可以是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实践;在这里,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学历,更是在生活中学习、在实践中成长的终身能力,这也正是泰莱大学在东南亚教育领域持续吸引学子的独特魅力。